复制文本
下载此文档
加入vip,每篇下载不到2厘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1155-2020)

VIP免费
3.0 2024-06-14 0 0 648.22KB 18 页 1库币 海报
投诉举报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Technical
Technic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Specifications
Specifications
Specifications for
for
for
for Emergency
Emergency
Emergency
Emergency Monitoring
Monitoring
Monitoring
Monitoring
in
in
in
in Radiation
Radiation
Radiation
Radiation Accidents
Accidents
Accidents
Accidents
( 发布
发布
发布
发布 稿)
稿)
稿)
稿)
HJ
HJ
HJ
HJ 1155
1155
1155
1155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 0 20 - 12 - 30 发布
2 0 21 - 3 - 1 实施
生态环境部发布
II
目 次
前 言
..........................................................................................................................................................................
..........................................................................................................................................................................
..........................................................................................................................................................................
..........................................................................................................................................................................
III
III
III
III
1
1
1
1适用范围
...................................................................................................................................................................
...................................................................................................................................................................
...................................................................................................................................................................
...................................................................................................................................................................
1
1
1
1
2
2
2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
1
1
1
1
3
3
3
3术语和定义
...............................................................................................................................................................
...............................................................................................................................................................
...............................................................................................................................................................
...............................................................................................................................................................
1
1
1
1
4
4
4
4目的
...........................................................................................................................................................................
...........................................................................................................................................................................
...........................................................................................................................................................................
...........................................................................................................................................................................
2
2
2
2
5
5
5
5一般原则及总体要求
...............................................................................................................................................
...............................................................................................................................................
...............................................................................................................................................
...............................................................................................................................................
3
3
3
3
6
6
6
6现场监测
...................................................................................................................................................................
...................................................................................................................................................................
...................................................................................................................................................................
...................................................................................................................................................................
3
3
3
3
7
7
7
7采样分析
...................................................................................................................................................................
...................................................................................................................................................................
...................................................................................................................................................................
...................................................................................................................................................................
6
6
6
6
8
8
8
8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
...............................................................................................................................................
...............................................................................................................................................
...............................................................................................................................................
7
7
7
7
9
9
9
9质量保证
...................................................................................................................................................................
...................................................................................................................................................................
...................................................................................................................................................................
...................................................................................................................................................................
8
8
8
8
10
10
10
10 数据处理与监测报告
.............................................................................................................................................
.............................................................................................................................................
.............................................................................................................................................
.............................................................................................................................................
8
8
8
8
附录 A
A
A
A( 资料性附录 ) 放射源辐射事故应急情况下内警戒区的建议范围
..........................................................
..........................................................
..........................................................
..........................................................
10
10
10
10
附录 B
B
B
B( 资料性附录 ) 根据
γ
γ
γ
γ
辐射水平监测结果估算
γ
γ
γ
γ
源距离的方法
...................................................................
...................................................................
...................................................................
...................................................................
12
12
12
12
附录 C
C
C
C( 资料性附录 ) 根据
γ
γ
γ
γ
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估算
γ
γ
γ
γ
源活度的方法
..............................................................
..............................................................
..............................................................
..............................................................
13
13
13
13
附录 D
D
D
D( 资料性附录 ) 个人体表监测方法
.............................................................................................................
.............................................................................................................
.............................................................................................................
.............................................................................................................
14
14
14
14
附录 E
E
E
E( 资料性附录 ) 控制应急人员受照剂量的指导值
......................................................................................
......................................................................................
......................................................................................
......................................................................................
15
15
15
15
III
前 言
为贯彻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
安全法》,规范辐射事故应 急监测,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 设施安全监管司、法规与标准司 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 :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 ) 、 生态环境部核与
辐射安全中心、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于 20 20 12 30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 21 31日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1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的一般原则 、 现场监测 、 采样分析 、 安全防护 、 质量保 、 数据处
理与监测报告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核技术利用 、 放射性物品运输以及放射性废物处理 、 贮存和处置设施或活动等原因引
发的辐射事故的应急监测。
涉及 铀 ( ) 矿 伴生放射性 开发利用 产生的环境放射性污染事件 , 国内外航天器在我国境内坠
落造成的环境放射性污染事件 , 以及可能对我国环境造成辐射影响的境外核与辐射事故 、 事件的 应急监
测 工作, 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10264 个人和环境监测用个人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
GB/T 11743 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 γ能谱分析方
GB/T 14056.1 表面污染测 1部分: β发射体E
β
max>0.15MeV α发射体
GB/T 14583 环境地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
HJ/T 61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
HJ 1127 应急监测中环境样品 γ素测量技术规
HJ 1129 就地高纯锗谱仪测量土壤中 γ核素技术规范
GBZ/T 216 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处理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辐射事radiation accident
主要指 下列设施或活动的放射源丢失 、 被盗 、 失控 , 或者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
2
意外的异常照射,或者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的事件。
1)核技术利用;
2)放射性物品运输;
3)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贮存和处置 。
3.2 (辐射)源 radiation source
可以通过发射电离辐射或释放放射性物质而引起辐射照射的一切物质或实体。例如, γ辐照装置是
食品辐照保鲜实践中的源, X射线机可以是放射诊断实践中的源。
3.3 放射源
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 , 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
放射性材料
3.4 放射性污染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 、 人体 、 场所 、 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
射线。在本标准中提及的污染均指放射性污染。
3.5 辐射事故应急监radiation accident emergency monitoring
在辐射事故应急情况 , 为查明放射性物质的核素 、 位置 、 状态以及场所或环境放射性污染情况和
辐射水平而进行的监测。在本标准中简称应急监测。
3.6 应急人emergency worker
直接或间接参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的指挥、组织、采样、监测、处置、保障、待命等人员
3.7 对照点 comparison point
具体评价某一辐射事 区域 环境 放射性 污染程度时 , 位于该 辐射事故区域 , 能够提供这一区
环境辐射本底值的点
3.8 警戒区 precautionary area
在事故应急情况下 , 为了控制辐射剂量或防止污染扩散 , 需要采取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以控
人员和物件进出的区域。警戒区一般分为内警戒区和外警戒区 。
4目的
实施应急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众健康和辐射环境安全 , 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 , 为事故的判断和
应急决策提供数据 ; 提供决定实施紧急防护行动所需的监测数据 ; 为开展事故定性定级 、 环境影响及
量评价提供关键数据;搜寻丢失、被盗、失控的放射性物质;向公众提供辐射环境状况监测数据。
3
5一般原则及总体要求
5.1 一般原
5.1.1 速响应。应急监测应快速响应,尽快获得监测结果。
5.1.2 点优先。应优先对事故现场及周围可能受影响的人员活动区域开展监测,尽快确定警戒区。
5.1.3 险导向 。 应根据事故源项大小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 确定应急监测范围 、 监测项目 、 投入力量等
内容。
5.1.4 据可靠。应采取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2 总体要
5.2.1 过对事故相关人员 如管理 、 技术和使用人员及出现放射病的病人等 ) 的询问 、 有关资料的
查等多种途径收集事故信息 , 尽可能掌握源的类型 、 状态 、 核素种类 、 射线类别 、 活度大 、 屏蔽情况
数量、来源、生产或使用单位等信息,以及事故现场和周围环境状况。
5.2.2 据源项和现场环境状况进行应急监测方案设计 。 应急监测方案应以快速确定源的特 、 位置及
现场环境辐射水平为目的 , 内容应包括事故概况 、 监测任务或目标 、 监测范 、 监测项目 、 监测仪器与
方法、采样布点、安全防护和质量保证等。
5.2.3 急监测以 X/ γ 辐射周围剂量当量 ( 率 ) 、 中子辐射周围剂量当 ( 率 α / β 表面污染水平和就
γ核素能谱分析等现场监测为主,必要时开展采样分析。
5.2.4 X/ γ 低 于
100mSv/h
5.2.5 使用长杆并具备声光报警功能的监测仪器,以保证监测人员与潜在源保持尽量大的安全距离
并及时获得声光报警信息。
5.2.6 证应急监测过程中监测仪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有一定数量的冗余或备份。
5.2.7 急人员 在应急监测全过程 都 应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工作
6现场监测
4
6.1 源的搜
6.1.1 过对事故信息的分析和判断,估计源的潜在位置和影响范围,确定 搜寻 方 案 。
6.1.2 般以源的潜在位置为中心,从多方位、由外及内逐步靠近的测量方 法 进行搜寻。
6.1.3 寻的移动速度应满足仪器的响应时间要求,路线间隔距离应满足覆盖监测的区域,仪器探头
应避免与待测物体表面接触。
6.1.4 大范围内搜γ / 中子源时,可采用车载巡测、航空测量、远程遥控测量以及综合运用多种测
量方 法 。
6.1.5 寻中应密切关注辐射监测仪读数和声光报警信息,一旦监测到辐射水平异常升高 的 区域,应
增加监测点位和监测频次进行测量确认。
6.1.6 据事故信息、现场环境状况和搜寻测量结果确定警戒区(见附录 A)。
6.1.7 内警戒区,通过 X/ γ 辐射水平、中子辐射水平或表面污染测量,进一步确定源的位置。也
辅助以金属探测、摄影摄像辨识等方法确定源的位置。
6.1.8 警戒区内剂量率水平超100mSv/h 危险区域,应采用 远程遥控测量方 法 确定源的位置。
6.1.9 γ源,可根据 γ射水平监测结果估算源的距离(见附录 B)。
6.1.10 源的位置确定后 , 应监测确认源是否破 、 裸露 、 泄漏以及源容器的准直口是否处于关闭状态
6.2 源特征识别
6.2.1 过测量获得源的核素种类、射线类别和活度大小等信息,判断和确认源的特征信息
6.2.2 γ , 一般使用便携式高纯锗 γ仪进行源的核素识别和半定量或定量分析 , 也可根据 γ辐射
空气吸收剂量率 结果估算源的活度(见附录 C)。
6.2.3 用便携式高纯γ谱仪无法识别源的核素特征时,应使用 α / β 表面污染仪进行 α / β 源的识别和确
认,用中子辐射监测仪进行中子源的识别和确认。
6.3 环境 污染监测
6.3.1 5.2.1 调查结论选定合适的监测仪器 , 对事故现场及周围环境进行测量 , 必要时 , 对 可能
5
受到污染的空气 、 土壤 、 水体等环境介质进行 采样分析 , 监测结果与历史数据或对照点监测数据进行比
较,分析环境污染水平及范围。
6.3.2 γ 面状污染源可通过辐射成像的方法,分析环境污染水平及范围。
6.3.3 了掌握事故发生后的环境污染水平、范围及变化趋势,一般需要扩大监测范围,在污染物扩
散方向开展监测 , 并对可能或已受污染的环境进行连续跟踪监测 , 直至环境污染得到控制且恢复至本
水平或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6.4 人员污染监测
6.4.1 人体表监测
6.4.1.1 急人员 在进入 和 离开事故现场前 应 进行个人体 表 监测 , 通常采用直接测量法进行测量 (见
D) , 重点 测量 脚、臀部、肘、 、 脸 和头发等暴露部位
6.4.1.2 对可能受污染的个人物品进行表面污 监测 ,个人物品包括手表、钱包和个人剂量计等。若
发现个人物品已经污染的,应把已污染物品密封包装,做好登记并注明处置方式
6.4.1.3 可能采用灵敏窗面积不小于 20 cm
2
的全身 α / β 表面污染监测仪,快速开展个人 体表 监测。
6.4.1.4 人体表监测面积一般皮肤和衣服平均100 cm
2
,手部平均30 cm
2
,手指平均3 cm
2
6.4.1.5 个人体表污染两倍于天然本底以上者 , 应视为放射性核素污染人员 , 可 按照 GBZ/T 216 进一
步测量和去污处理。
6.4.2 人内照射监测
6.4.2.1 发生应急人员因食入、吸入或通过伤口渗入放射性物质的情况,应进行个人内照射监测。
6.4.2.2 X/
X/
X/
X/ γ
γ
γ
γ辐射监测仪对沉积于人体 如甲状腺 ) 内的放射性物质所发射的 γX射线 ( 包括轫致
辐射 ) 在体外直接测量 ; 对于不发射 γX射线 包括轫致辐射 ) 的放射性核素 , 对可能受到污染
个人有关生物学样品 包括 : 尿 、 粪便 、 呼气 、 血液 、 鼻涕 组织样品 ) 或者实物样 如气溶胶样
表面样品) 采样分析 。
6.5 环境 恢复 确认
6.5.1 于放射源事故,完成 放射 源的处置后,应对恢复后的事故现场及周围环境进行监测,确认环
6
境是否污染及污染情况。
6.5.2 于产生环境污染的,去污后,应对现场环境进行 表面污染 监测,确认读数小 GB 18871
B11 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同时, 对 污染区域的环境介 进行采 分析,确认现场及周围
境辐射水平已处于环境辐射本底水 或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
6.5.3 场应急人员及所用的工具和设备均应进行表面污染监测,一旦发现受污染,应及时开展去污
工作,直至确认完成去污。
7采样分析
7.1 采样布
7.1.1 非已经确认事故源是放射源且未发生破损和污染环境,应根据事故的影响,对可能受到污染
的空气 、 土壤 、 水体等环境介质采样进行总 α、 总 β及核素测量分析 。 应设置采样对照 , 考虑辐射防护
和采样可行性,以尽可能少的样品表征现场环境状况。
7.1.2 发生放射性物质弥散的事故,应进行大气采样分析。采样点布设应以事故现场为中心,在下
风向按一定间隔的扇形或圆形布点 ; 在可能受污染影响的居民住宅区或人群活动区等敏感点必须布设采
样点,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风向变化,及时调整采样点位置
7.1.3 应 关 事故对现场饮用水水源污染的风险或造成的影响 , 对可能受影响的饮用水水源和末端
用水进行总 αβ测量,如异常进行核素分析。
7.1.4 现场污染的土壤或地表,采样点布设应以事故现场为中心,按一定间隔的扇形或圆形布点,
并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深度采 同时采集对照样品 , 必要时在现场周围采 物样品 。 土壤或地
表的 γ核素污染监测,采用便携式高纯锗 γ谱仪按 HJ1129 进行测量。
7.1.5 境样品的 γ核素污染监测,参照 HJ1127 执行。
7.2 样品采
7.2.1 据应急监测 方 案制订采样计划,必要时,根据事故现场情 做 出调整。
7.2.2 品采集应快速 , 并按一定比例采集平行双样 。 必要时 , 用 γ辐射水平或者表面污染水平对样品
进行筛查 。
7
7.2.3 据事故造成环境影响的可能性大小排出采样顺序。存在大气或水体扩散的,一般先进行空气
或水体采样 , 以便确定污染物的特 、 位置 、 走向以及环境的污染程度 ; 其次是对反映污染沉积程度的
介质(如沉积物、地表土等)采样 。
7.2.4 集的样品信息应记录完 , 标识清晰
7.3 样品处
7.3.1 事故现场,采集的样品一般不作水洗、烘干、灰化、蒸发和浓缩等前处理,直接封装测量。
7.3.2 进一步实验室分析时,按核素种类、活度水平选择处理方法
7.4 样品管
7.4.1 品的采集、保存、运输、接收、分析、处置等工作应有序进行,防止交叉污染,确保样品在
传递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7.4.2 γ射水平或者表面污染水平筛查结果异 的样品 , 应进行密封和屏蔽 , 用 明显 标识加以注
并告知接样人员或实验室人员,保证人员安全,防止污染实验室环境和仪器设备
8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8.1 应急人员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 , 在应急监测全过程做好安全防护工 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照
8.2 急人员在进入现场监测前, 应 佩戴个人剂量计 和 具有声光报警功能的直读式个人剂量计,除
已经确认事故源是 放射源 且未发生破损和污染环境 , 都应穿戴全身防沾污防护服 , 并做好仪器设备的防
沾污措施,以防人员和设备受到沾污和不必要的照射。
8.3 用于监测个人剂量的剂量计应佩戴在胸前防护服内,用于报警的直读式个人剂量计应佩戴在防护
服外便于观察的地方,并确保个人剂量计在现场停留期间一直保持开启状态。
8.4 应急人 在进入 及离开 现场前 进行个人体表监 , 并对前后数据进行比较 , 确 认 是否存在沾污
8.5 在进入内警戒区开展工作前 , 应对应急人员的受照剂量进行评估 , 未经许可 , 不得进入内警戒
8.6 监测 过程 应密切关注 应人员的 个受照剂量情况,保证应急人员的受照剂量低于指导值
(见附录 E

标签: #技术

摘要: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TechnicalTechnicalTechnicalSpecificationsSpecificationsSpecificationsSpecificationsforforforforEmergencyEmergencyEmergencyEmergencyMonitoringMonitoringMonitoringMonitoringininininRadiationRadiationRadiationRadiationAccidentsAccidentsAccidentsA...

展开>> 收起<<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1155-2020).pdf

共18页,预览18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66文库网--作为在线文档分享平台,一直注重给大家带来优质的阅读体验;让知识分享变得简单、有价值;海量文档供您查阅下载,让您的工作简单、轻松而高效! 1.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2. 66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广大用户、作者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对下载的任何内容负责。 3. 广大用户、作者上传的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4. 本站不保证、不承担下载资源内容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分类:行业资料 价格:1库币 属性:18 页 大小:648.22KB 格式:PDF 时间:2024-06-14
/ 18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