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文本
下载此文档
加入vip,每篇下载不到2厘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

VIP免费
3.0 2024-05-04 7 0 532.54KB 63 页 1库币 海报
投诉举报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制 定
国家统计局
批 准
2024 3
本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自然灾害救助
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
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
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
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
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
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统计调查中获得的
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
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
当加强自然灾害救助人员的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村民委员会、居民
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设立专职或者兼职的自然灾害信息员。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
者较大财产损失的,受灾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向
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报告。
自然灾害造成特别重大或者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受灾
区县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
应急预案规定的程序及时报告,必要时可以直接报告国务院。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灾情稳定前受灾地区人
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当每日逐级上报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产损失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动态等情况,并及时向社会发布。
灾情稳定后,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
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评估、核定并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目 录
一、总 说 明............................................................................................................................................. 1
二、报 表 目 录....................................................................................................................................... 3
三、调 查 表 式....................................................................................................................................... 4
(一)经济损失统计汇总表.............................................................................................................4
(二)人员受灾情况统计表.............................................................................................................5
(三)农村居民住房受损情况统计表............................................................................................ 7
(四)城镇居民住房受损情况统计表.......................................................................................... 10
(五)居民家庭财产损失统计表...................................................................................................13
(六)农林牧渔业损失统计表.......................................................................................................14
(七)工业损失统计表...................................................................................................................17
(八)服务业损失统计表...............................................................................................................18
(九)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损失统计表.................................................................................. 20
(十)基础设施(通信)损失统计表.......................................................................................... 24
(十一)基础设施(能源)损失统计表...................................................................................... 25
(十二)基础设施(水利)损失统计表...................................................................................... 27
(十三)基础设施(市政)损失统计表...................................................................................... 29
(十四)基础设施(农村地区生活设施)损失统计表.............................................................. 31
(十五)基础设施(地质灾害防治设施)损失统计表.............................................................. 32
(十六)公共服务(教育系统)损失统计表.............................................................................. 33
(十七)公共服务(科技系统)损失统计表.............................................................................. 34
(十八)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系统)损失统计...................................................................... 36
(十九)公共服务(文化系统)损失统计表.............................................................................. 38
(二十)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系统)损失统计...................................................................... 39
(二十一)公共服务(新闻出版系统)损失统计表.................................................................. 40
(二十二)公共服务(体育)损失统计表.................................................................................. 41
(二十三)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系统)损失统计表.............................................. 43
(二十四)公共服务(公安系统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损失统计表
....................................... 45
(二十五)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系统)损失统计表.................................................................. 47
(二十六)公共服务(文化遗产)损失统计表.......................................................................... 48
(二十七)资源与环境损失统计...............................................................................................49
(二十八)基础指标统计表...........................................................................................................50
四、附 录............................................................................................................................................... 55
(一)灾害种类术语解释...............................................................................................................55
(二)报表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本对应关系.......................................................................... 57
(三)向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具体统计资料清单.......................................................................... 58
(四)向统计信息共享数据库提供的具体统计资料清单.......................................................... 58
1
一、总 说 明
(一)调查目的
为建立并规范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内容与指标,全面及时掌握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
失,为国家和地方编制灾区恢复重建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国家自
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调查制度。
(二)调查对象和统计范围
本制度所称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台风灾害、风雹灾害、
冷冻灾害、雪灾、沙尘暴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生物灾害等。
本制度中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包括中央(省、市)直属的农场、林场、工业、服务业等的
损失,均按照“在地统计”原则填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所属单位等的损失不在统计范围内。
(三)调查内容
1.本制度的统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灾区人员受灾情况、城乡居民住房和家庭财产损失、农
业损失、工业损失、服务业损失、基础设施损失、公共服务损失资源与环境损失等统计内容
包括毁损实物量和经济损失,其中,人员文化遗产资源与环境等受灾情况只统计数量,不统
计经济损失。本制度中报表未涉及的其他需要填报的损失,可增加补充资料并作出详细说明。
2. 本制度中的经济损失均为直接经济损失,因灾造成的抢险救援费用、停工停产等间接经
济损失、生态系统受灾造成的损失和恢复重建费用等不计入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均按照
统计对象的重置价格核算,重置价格为采用与受损统计对象相同的材料、建筑或者制造标准、
计、规格及技术等,以现时价格水平重新购建与受损统计对象相同的全新实物所需花费的材料和
人工等成本价格,不考虑地价因素。
(四)调查方法
本制度调查方法为全面调查。
(五)组织实施
1.发生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一级应急响应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党中央、国务院决
定开展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时,启用本制度。
2.灾区省级政府负责组织本制度中各报表的填报工作,各级有关部门负责填报审核相关报
表,省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汇总,并以省级政府或者防灾减灾救灾议事协调机构名义报送应急管
理部。应急管理部负责报表的汇总工作,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灾害损失情况。
3.本制度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统计单位。根据需要,人员受灾、房屋受损、农业损失等
情况可以乡(镇街道)统计单位。县级政府为基本上报单位,市)级政府为审核
与上报单位。
4.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本制度有关的统计报表格式、指标
2
设置、统计口径等规定进行调查统计,组织有关部门会商核定统计数据不得迟报谎报、瞒报、
漏报,不得伪造和篡改。
(六)报送要求
统计报送分为初报、核报两个阶段。
1.初报。
1)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启动后,受灾地区省级政府原则上应当在 5日内完
初报工作。其中,县级政府在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启动后 3日内将本行政区域灾害损
(含分乡镇数据)送至地市)级政府市)政府在接到县级损失统计资料后 1
审核、汇总数据并将本行政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分乡镇数据)向省级政府报告;省级政府
在接到地市)级损失统计资料1日内审核、汇总数据,并将本行政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地市、
分县、分乡镇数据)应急管理部报告。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可参照上述时限要求,本级损失的
调查统计资料报送至省级政府。
2)初报阶段,灾区各级政府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组织各行业(系统)综合运用全面
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开展损失统计工作。
2.核报。
1)初报阶段结束次日即进入核报阶段。
2区省级政府原则上应当在 20 日内完成核报工作。其中,级政府在核报阶段开始后
10 日内完成本级损失(含分乡镇数据)的核定并报送至地(市)级政府;地(市)级政府在接
到县级损失核定资料后 5内审核、汇总数据,将本行政区域核定汇总数据(含分县、分乡镇
数据)向省级政府报告;级政府在接到地(市)级损失核定资料后 5内审核、汇总数据,
将本行政区域核定汇总数据(含分地市分县分乡镇数据)向应急管理部报告。省直辖县级行
政区可参照上述时限要求,将本级损失的核定资料报送至省级政府。
3核报阶段,灾区各级政府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组织各行(系统综合运用调查、
多部门会商、综合评估等方法,开展损失核定工作。
(七)统计资料公布与统计信息共享
应急管理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的统一部署安排,
视情向有关部门公布和共享核定后的灾害损失情况,共享责任单位为救灾和物资保障司,共享责
任人为救灾和物资保障司主管灾情统计工作的负责人。
(八)质量控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要求,为保障源头数据质量,做到数出有据调查单位
当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和归档等管理制度。
(九)使用名录库情况
本调查制度使用国家基本单位名录库。
3
二、报 表 目 录
表号
表 名
报告期别
统计范围
报送单位
报送日期
及方式
页码
Z01
经济损失统计汇总表
实 时 报 送
(初报、
报)
(镇、
道)
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
特 别 重 大
自 然 灾 害
损 失 统 计
调 查 启 动
5日内完
成初报,
报 结 束 后
20 日内完
成核报
4
A01
人员受灾情况统计表
5
B01
农村居民住房受损情况统计表
7
B02
城镇居民住房受损情况统计表
10
C01
居民家庭财产损失统计表
13
D01
农林牧渔业损失统计表
14
E01
工业损失统计表
17
F01
服务业损失统计表
18
G01
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损失统计表
20
G02
基础设施(通信)损失统计表
24
G03
基础设施(能源)损失统计表
25
G04
基础设施(水利)损失统计表
27
G05
基础设施(市政)损失统计表
29
G06
31
G07
基础设施(地质灾害防治设施)损失统计表
32
H01
公共服务(教育系统)损失统计表
33
H02
公共服务(科技系统)损失统计表
34
H03
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系统)损失统计表
36
H04
公共服务(文化系统)损失统计表
38
H05
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系统)损失统计表
39
H06
公共服务(新闻出版系统)损失统计表
40
H07
公共服务(体育)损失统计表
41
H08
43
H09
45
H10
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系统)损失统计表
47
H11
公共服务(文化遗产)损失统计表
48
I01
资源与环境损失统计表
49
J01
基础指标统计表
50
4
三、调 查 表 式
(一)经济损失统计汇总表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自治州、盟、地区)
、自
行政区划代码:
填报单位(盖章)20 年 月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代码
数量
1
农村居民住宅用房经济损失
万元
Z01001
城镇居民住宅用房经济损失
万元
Z01002
居民家庭财产经济损失
万元
Z01003
农林牧渔业经济损失
万元
Z01004
工业经济损失
万元
Z01005
服务业经济损失
万元
Z01006
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经济损失
万元
Z01007
基础设施(通信)经济损失
万元
Z01008
基础设施(能源)经济损失
万元
Z01009
基础设施(水利)经济损失
万元
Z01010
基础设施(市政)经济损失
万元
Z01011
基础设施(农村地区生活设施)经济损失
万元
Z01012
基础设施(地质灾害防治设施)经济损失
万元
Z01013
公共服务(教育系统)经济损失
万元
Z01014
公共服务(科技系统)经济损失
万元
Z01015
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系统)经济损失
万元
Z01016
公共服务(文化系统)经济损失
万元
Z01017
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系统)经济损失
万元
Z01018
公共服务(新闻出版系统)经济损失
万元
Z01019
公共服务(体育)经济损失
万元
Z01020
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系统)经济损失
万元
Z01021
万元
Z01022
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系统)经济损失
万元
Z01023
经济损失合计
万元
Z01024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填报说明:
本表适用于灾区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汇总。
逻辑关系:
1. Z01001=B01055Z01002=B02073Z01003=C01011Z01004=D01042Z01005=E01015Z01006=F01026
Z01007=G01100Z01008=G02012Z01009=G03041Z01010=G04024Z01011=G05042Z01012=G06011
Z01013=G07017Z01014=H01015Z01015=H02034Z01016=H03014Z01017=H04016Z01018=H05014
Z01019=H06008Z01020=H07022Z01021=H08037Z01022=H09025Z01023=H10010
2. Z01024=Z01001+Z01002+Z01003+Z01004+Z01005+Z01006+Z01007+Z01008+Z01009+Z01010+Z01011
+Z01012+Z01013+Z01014+Z01015+Z01016+Z01017+Z01018+Z01019+Z01020+Z01021+Z01022+Z01023
5
(二)人员受灾情况统计表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自治州、盟、地区)
、自
行政区划代码:
填报单位(盖章)20 年 月
表 号:A01
制定机关:国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202482
有效期至:2027 3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填报说明:
1.本表适用于灾区人员受灾情况统计。
2.本表含灾害发生时受灾行政区域内的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
3.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半年以上的人口。主要包括三种类型:①居住在本乡(镇、街道)
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者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②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
街道)半年以上的人;③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者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非常住人口:指自
然灾害发生时在受灾地,但不属于常住人口的人。
主要指标说明:
1受灾人口:指因自然灾害直接造成伤亡失踪、房屋倒损、财产损失、转移安置、需生活救助以及生产
生活遭受损失或者影响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2因灾死亡人口:指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以及因灾受重伤 7日内经抢救或者重症监护救治无
效死亡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对于救援救灾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导致牺牲(殉职)的工作人员,应当一并
统计在内。
3因灾失踪人口:指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对于救援救灾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导致失踪的工作人员,应当一并统计在内。
4. 因灾受伤人口:指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肢体伤残或者某些器官功能性或者器质性损伤的人员数量
(含非常住人口)。其中,重伤指因灾造成人肢体残废、容貌毁损、丧失听觉、丧失视觉、丧失其他器官功能或
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损伤。对于救援救灾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导致受伤的工作人员,应当一并统计在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代码
数量
1
受灾人口
A01001
因灾死亡人口
A01002
因灾失踪人口
A01003
因灾受伤人口
A01004
其中:因灾重伤人口
A01005
饮水困难人口
A01006
紧急转移安置人口
A01007
其中:集中安置人口
A01008
分散安置人口
A01009
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
A01010
需过渡期生活救助人口
A01011
其中:女性
A01012
老人(60 岁及以上)
A01013
儿童(18 岁以下)
A01014
三无人员
A01015
三孤人员
A01016
摘要: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制定国家统计局批准2024年3月本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统计调查中获得...

展开>> 收起<<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pdf

共63页,预览6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66文库网--作为在线文档分享平台,一直注重给大家带来优质的阅读体验;让知识分享变得简单、有价值;海量文档供您查阅下载,让您的工作简单、轻松而高效! 1.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2. 66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广大用户、作者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对下载的任何内容负责。 3. 广大用户、作者上传的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4. 本站不保证、不承担下载资源内容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分类:管理文献 价格:1库币 属性:63 页 大小:532.54KB 格式:PDF 时间:2024-05-04
/ 63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