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文本
下载此文档
加入vip,每篇下载不到2厘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24年修订)

VIP免费
3.0 2024-08-16 14 0 261.36KB 31 页 3.6库币 海报
投诉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7 年 8 月 30 日第十届全国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十九次会议通 2024 年 6 月 28 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管理与指挥体制
第三章 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四章 监测与预警
第五章 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六章 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
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提高突发事件预防
应对能力,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根据
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
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对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对作出规定的,适用其规定。有关法律没有规
定的,适用本法。
第三条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自
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
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
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
制定。
第四条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突
发事件应对工作领导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
联动、军地联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法治保
障的治理体系。
第五条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依法科学
应对,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第六条 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组织动员企业
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依法有序参与突发
事件应对工作,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
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第七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有关
民政府和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和有
关突发事件应对的决定、命令、措施等信息。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故意传播有关突发事件的
假信息。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
定、扰乱社会和经济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
当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予以澄清。
第八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制度。
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做好新闻媒体服务引导工作,支持新
闻媒体开展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突发事件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公
正。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预防与应急
自救与互救知识等的公益宣传。
第九条 国家建立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投诉、举报制度,
公布统一的投诉、举报方式。
对于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职责的
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投诉
报。
接到投诉、举报的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依照规定立即组
织调查处理,并将调查处理结果以适当方式告知投诉人
报人;投诉、举报事项不属于其职责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
机关处理。
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对投诉人、举报人的相关信息应当
予以保密,保护投诉人、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条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
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
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
织权益,且对他人权益损害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措施
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做到科学、精准、有效。
第十一条 国家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应当对未成年
人、老年人、残疾人、孕产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需要及时就
医的伤病人员等群体给予特殊、优先保护。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
件的紧急需要,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设备、设施、场地
交通工具等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
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
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第十三条 因依法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致使诉讼、
监察调查、行政复议、仲裁、国家赔偿等活动不能正常进行
的,适用有关时效中止和程序中止的规定,法律另有规定的
除外。
第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突发事件的预防与
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
等方面,同外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
第十五条 对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管理与指挥体制
第十六条 国家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
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
属地管理为主的工作体系。
第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
应对管理工作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
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
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具备条件的,应当进行网络直报或者自动速报。
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
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
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
处置工作。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应
管理工作负责的,从其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并
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十八条 突发事件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其应
管理工作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
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共同负责的
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
机制。根据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地方人民政府之间可
以建立协同应对机制。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
作的行政领导机关
国务院在总理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
件的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
机构,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派出工
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
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驻当地中
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等组成的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
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
要,设立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
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二十条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在突发事件应对过
程中可以依法发布有关突发事件应对的决定、命令、措施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发布的决定、命令、措施与设立它的
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措施具有同等效力,法律责任
由设立它的人民政府承担。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卫生
健康、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突发
事件应对管理工作并指导、协助下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应部
门做好有关突发事件的应对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 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专门
工作力量,负责突发事件应对有关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
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二十三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
件应对工作
第二十四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
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加突发事件
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设立的突发事件
应急指挥机构发布的有关突发事件应对的决定、命令、措施,
应当及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突发事件应
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
出专项工作报告。
第三章 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二十六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
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
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并报
国务院备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
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
事件应急预案并按国务院有关规定备案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指导突
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综合协调应急预案衔接工作
强有关应急预案的衔接性和实效性。
第二十八条 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
法规的规定,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
危害,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
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
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
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单位、专家
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
根据实际需要、情势变化、应急演练中发现的问题等及时对
应急预案作出修订
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备案等工作程序和管理办法由
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应对
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
部门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第三十条 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
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必需的设备和
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封闭隔离、紧急医疗救
治等场所,实现日常使用和应急使用的相互转换。
第三十一条 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会同卫生健康、自然
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统筹、指导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
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标准体系。县级以
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
设和管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
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有针对性地采取有
防范措施,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减轻突发事件的
影响。
第三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
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
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
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
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
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
取安全防范措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危
险源、危险区域的登记。登记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及其基础
信息,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入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并及
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
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调解处
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第三十五条 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期开展危险源辨识评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定期检查本单
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
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
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
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
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六条 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
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
运输、储存、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配备必要
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物资,并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
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
措施管控风险和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
第三十七条 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
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为交
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
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路线
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
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
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
件应对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突发事
件应对管理职责的工作人员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有
关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第三十九条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
综合性常备骨干力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综合应急救援
任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
业应急救援队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

标签: #突发事件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24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管理与指挥体制第三章预防与应急准备第四章监测与预警第五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第六章事后恢复与重建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提高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展开>> 收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24年修订).pdf

共31页,预览31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66文库网--作为在线文档分享平台,一直注重给大家带来优质的阅读体验;让知识分享变得简单、有价值;海量文档供您查阅下载,让您的工作简单、轻松而高效! 1.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2. 66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广大用户、作者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对下载的任何内容负责。 3. 广大用户、作者上传的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4. 本站不保证、不承担下载资源内容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分类:行业资料 价格:3.6库币 属性:31 页 大小:261.36KB 格式:PDF 时间:2024-08-16
/ 31
客服
关注